本文作者:admin

陶弘景传资料|南史陶弘景传

admin 2020-10-28 110
陶弘景传资料|南史陶弘景传摘要: 茅山派什么时候创建的茅山派的确是存在的,按照道教的说法,应该全称为“上清灵宝派”,民间称呼为茅山派,原因就是因为此派所居之地。茅山派多供奉“三茅应化真君”。历代有很多高道出现,在《...

茅山派什么时候创建的


茅山派的确是存在的,按照道教的说法,应该全称为“上清灵宝派”,民间称呼为茅山派,原因就是因为此派所居之地。茅山派多供奉“三茅应化真君”。历代有很多高道出现,在《正统道藏》中有详细记载,另外“茅山志”中也有详细说明。至于符咒法术类也是很擅长的。特别在《正统道藏》中《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就是此派宝物。详细记载修炼、符咒。

下边是复制资料,你可以看下: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 ,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 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归隐以后,陶弘景仍"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 《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由于他的学识和造就,陶弘景得到朝野尊崇礼问。 他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由他编写的《真诰》以轮回转生和地狱的说法,代替了"承负"和东岳主人魂魄的传统说法。陶弘景晚年"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 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 "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他对于养生学、医药学和炼丹术也有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养性延命录》中,此书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称号。吴筠颇有才气,文章诗赋在当时都有佳评 ,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札耳。"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第13代宗师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神赐子,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

求《南史·陶弘景传》的翻译


[size=150]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 

当初他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自己怀中飞出,又看见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家里,随后就怀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龙却是没有尾巴的,自己独自飞上天去了。据说这预兆了后来陶弘景终身不娶、没有子嗣。

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他在六岁时就能理解自己读的书,并能撰写文章。七岁时读了《孝经》、《毛诗》(即《诗经》)、《论语》等几万字的书籍。后来,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位,同乡得到一本晋代人葛洪写的《神仙传》。他看到里面关于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后,便感叹地说:“读了这本书,便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于是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探寻这本书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视的志向。他曾经对人说:“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得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

长大成人后,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仪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长而形体精致。他读了一万多卷书,善于弹琴和下棋,精于草书和隶书的书法。

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齐高帝作相国。他当时才二十多岁,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后来又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可定期参加朝会)。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并赐送他成束的绢帛作为礼物。到他离开的时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虏亭来为他饯行,张设了许多帷帐,为他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去那里的车马太多,互相拥挤,堵塞了道路。人们说这是自宋、齐两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觉得他非常荣耀。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今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等县境)。他常说:“这座山下是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边界。汉代的时候有咸阳三茅君(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隐居”。开始的时候他跟东阳郡的孙游岳学习符录和图谶等经文和道术。后来他游遍了各个名山,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此诗顺口道来,语言平淡却内蕴深厚。从此,后世的诗词文章中便把白云和隐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白云行踪飘忽,来去无迹,自由自在,无所挂碍,正象飘逸不群的隐士一样。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头。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筑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层,他的弟子们住在中层,来访的宾客住在下层。从此他便断绝了和世人的交往,只准许一个家僮在他身边侍候他。斋天监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积金东涧居住。

梁武帝萧衍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至一个月中就有几封信,还经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经常给他送礼物去。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为人,谦虚谨慎,通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合礼仪。他的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他说起话来没有繁冗错乱,万一有也能立即觉察到。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异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

他特别精于阴阳五行,风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星算(占星术),山川地理,四方产物,中医的中药学。他撰写了《帝代年历》,曾经制造过浑天象,说是“为了修道所须,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他善长道家的辟谷不食和导引轻身的修炼方法,已经过了八十岁时还显得很健壮。他非常仰慕汉代张良的为人,说他“古贤莫比”。

建武年间(公元494),齐国的宜都王萧铿被明帝萧鸾害死了,年仅十八岁。那天晚上,陶弘景梦见萧铿来向他告别,让他知道了萧铿去幽冥地府以后的事情,获得许多幽秘异闻。后来,他便把这些秘闻写成了《梦记》一书。

后来成为简文帝的萧纲,当时(公元520-523陶弘景传资料|南史陶弘景传)在南徐州作刺史,由于钦佩他的风采和素养,便召他到后堂,整整谈论了几天才离去。萧纲对他甚为敬重,认为他是个奇异超常之人。

他曾经梦见佛为他授记,说他能证悟菩提成正果,修成胜力菩萨。于是他便到游客

中国历史上的名刀


二刀: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兴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

百胜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安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定业: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定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神术: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建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善胜:古代名刀。《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威胜: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

腾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在帮派修炼化解,还需要吃人及?


楼主,你好,需要的,吃人级是激活化解技能,激活以后才能学习化解,希望给个满意的采纳,谢谢。

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是谁?


陶弘景

朱砂究竟可以吃吗


朱砂是可以服用的。该品有毒,不宜久服,以免汞中毒。禁止加热,加热则析出汞蒸气,有剧毒。

搜狗问问

朱砂有镇静催眠作用,认识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

朱砂为汞的化合物,汞与蛋白质中的巯基有特别的亲合力,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和活动。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肾,而引起肝肾损害,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扩展资料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学品名称:HgS)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Mercuric sulfide),亦夹杂有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物质。亦有报告:朱砂在人工胃液中含有汞、砷、铅、镉、钡、镁、铁、锌等多种元素。

搜狗问问

用药禁忌

1.不宜久服、多服。

2.恶磁石,畏咸水,忌用火煅。

3.《吴普本草》:畏磁石。恶咸水。

4.《药对》:忌一切血。

5.《本草从新》:独用多用,令人呆闷。

6.该品有毒,不宜久服、多服。以免汞中毒。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水沸入药。肝肾病患者慎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砂

道士为什么用朱砂写咒文


亲你好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问题…

朱砂外丹名词,亦称辰砂、丹砂.化学成分为 HgO.三方晶系.单晶体成板状或菱面体状;集合体成为粒状或块状.炼汞的最主要矿物原料.中医学上用为安神,定惊药,性微寒,味甘,主治癫狂、惊悸、不 寐等症。经火燃有毒.以出湖南辰州者最佳,故又称辰砂.道教外丹家用为炼丹的主要材料.

南史.陶弘景传: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内丹名词.犹真汞.喻人身心之气.

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卷上朱砂黑锡与雄黄,炉内烧炼二气阴长生注:朱砂者,是南宫而产在丙丁之中;黑锡者,是北方而生在壬癸之中;雄黄者,是中宫而长在戊己之内;将此三件药,都在鼎中烧成二气,丹方乃成.

这就就是朱砂由来,勒符需人身心之气,那朱砂又刚好代表著人身之气,所以画符必用朱砂.

开光点眼,取白雄鸡鸡冠血一点灵气来开光.那现在因为方便性,改用朱砂代替效果一样.那缘由同上.

茅山派是否真的存在?


茅山派的确是存在的,按照道教的说法,应该全称为“上清灵宝派”,民间称呼为茅山派,原因就是因为此派所居之地。茅山派多供奉“三茅应化真君”。历代有很多高道出现,在《正统道藏》中有详细记载,另外“茅山志”中也有详细说明。至于符咒法术类也是很擅长的。特别在《正统道藏》中《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就是此派宝物。详细记载修炼、符咒。

下边是复制资料,你可以看下: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 ,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 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归隐以后,陶弘景仍"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 《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由于他的学识和造就,陶弘景得到朝野尊崇礼问。 他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由他编写的《真诰》以轮回转生和地狱的说法,代替了"承负"和东岳主人魂魄的传统说法。陶弘景晚年"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 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 "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他对于养生学、医药学和炼丹术也有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养性延命录》中,此书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称号。吴筠颇有才气,文章诗赋在当时都有佳评 ,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札耳。"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第13代宗师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神赐子,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原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镜,一窥到底,与沉鱼为伍。两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凿,奇形怪状。逢阳光直射,青黄黑白赤,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近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琼宇仙境。最后雾纱不见,晨曦初现。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众音缭绕。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终难耐寂寞,飞跃而出,水面上演绎着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竞相划出。这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相关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收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东汉时期的道教“上清派”是何门派?有关于其印章“上清君印”为何人所用?现在有什么价值?


  http://bbs.sssc.cn/viewthread.php?tid=726818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 ,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 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归隐以后,陶弘景仍"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 《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由于他的学识和造就,陶弘景得到朝野尊崇礼问。 他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由他编写的《真诰》以轮回转生和地狱的说法,代替了"承负"和东岳主人魂魄的传统说法。陶弘景晚年"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 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 "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他对于养生学、医药学和炼丹术也有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养性延命录》中,此书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称号。吴筠颇有才气,文章诗赋在当时都有佳评 ,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札耳。"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第13代宗师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神赐子,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

  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后可能融入正一道中。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my9888.com.cn/post/1564.html发布于 2020-10-2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