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反思性教学资料|反思性教学定义

admin 2021-02-28 65
反思性教学资料|反思性教学定义摘要: 如何成为反思性的教学实践者摘要:随着英语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教育领域对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发展普遍重视。其中,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

如何成为反思性的教学实践者


摘要:随着英语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教育领域对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发展普遍重视。其中,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教师的行动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思,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 反思意识 行动研究 反思性教学实践者,即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思维的态度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育工作者。反思性教学实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donald schon 在其1983 年出版的《反思性实践者》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的,随后风靡全球。反思性实践的产生是与行动研究的思潮和实践理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研究表明,反思性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推动组织发展进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举措(卢真金,2001)。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仔细研究分析,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就如何成为反思性教育实践者进行研究,也是进一步改进教学目的依据。 1 如何成为反思性教学实践者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者,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 过程中尝试反思性教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和完善,如此循环往返,以便增强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此,笔者认为要成为反思性教学实践者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即教师要有高度的反思意识;教师要参与到行动研究。 1.1 高度的反思意识 如果我们想发展自己的反思性实践的意识,我们就必须意识到信奉的理论(它们存在于意识水平上并对新的信息和观念的变化作出相对平静的反应,但是它们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新的观念不总是导向新的行为)和运用的理论(它们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意识中,以至于我们不能清楚地加以说明它们不太容易变化)。至于运用的理论为什么这样难以清晰地意识,什么使它这样难以改变,我们早已找到了基本的答案:运用的理论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建立和巩固起来、并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的。它们早已整合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难以清晰地划分出来,它们从我们意识的中心消失而变成了意识的背景(卢真金,2001)。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笔者就教师的反思意识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简单调查了笔者所在学校的200 多名教师。数据及统计结果显示,55%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纯粹没有反思性教学的概念,22%的教师认为,反思就是在一节课后的教案中写教学反思,10%的教师知道反思性教学,也想做一名研究型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者,可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只有3%的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撰写反思性教学的论文。 在这么大的教师队伍中,真正做到反思的只有个别人。有人说:“教三年书,你不一定是一位好教师,但是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会成为一名教学专家。”想成为一名反思性教学实践者,首先要有高度的反思意识。有缺陷的理论与非意愿结果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成为个人学习的动机和行为变化的刺激,只有当人们发现一个问题并将它作为自己的问题时,行为变化才有可能发生。反思性实践促使教师形成了自我反思的意识,而自我反思意识是教师行为变化的基础,其机制是使教师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反省和缄默知识的分析转变为明确的知识。 1.2 借助于行动研究 从行动研究的定义到行动研究的特点,我们都发现行动研究与反思教学有着必然的联系。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教师保持对专业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对专业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和热情的关注。教师不再是一个每天重复性地进行着常规教学工作的机器,因过于熟悉教材和教法而对教学失去新鲜感和创造力。具有发展能力的教师总是在进取和学习,他们通过反思,总能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和学到更多新的东西,从挫折和成功中获得新的体会、总结新的经验、归纳新的教学实践理论。要成为一名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必须介入到行动研究的行列。 进入80 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的研究从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研究转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研究。人们认识到,现成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不可能为教师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提供直接和有效的办法,真正的答案必须靠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的实践中亲自去探索, 去创造,去归纳,去总结。教学过程具有不可测性,事实上很少有哪节课时完全按照教案进行的,课堂教学中会随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本人根据自己对教学过程的了解, 对学生的了解,对实际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了解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教师必须参加到课堂教学研究。 教师参与行动时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十年中,“教师发展”已成为外语界十分引人注目的新概念。教师被视为一个积极的、探究型的教育职业家,他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从而不断地得到发展。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是怎么进行教学的, 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什么意义,反映了自己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陈向明,2001)。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职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对教育功能和价值才能不断深化,从而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型的积极主动的职业教育家(王蔷,2002)。 2 结语 反思性实践是把关注学习和行为变化的思想和行动整合起来的一 种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方法。为了对个体行为的理解和感悟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反思性实践者扮演了一个双面人的角色:一方面,他是台上戏中的演员;另一方面,他又是坐在台下观众席上观看和分析整场戏的评论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反思性实践者,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反思意思,同时,借助行动研究,实现反思。

请问反思性教学的第一步是什么?


第一步是静静反思、发现问题,这就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首要步骤。

如何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教学持开放和批评的态度,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唯一目标,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以求获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革命,也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育目标的虚幻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核实的不核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教学工作顾此失彼。所以每节课后,笔者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学时?等等。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二、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实现会学、学会、乐学。三、反思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使思品课充满生活的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脱离了教材观点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发挥的。

课堂目标的达成,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挥,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当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启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种引导。教师必须“导放”有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这无疑是明智之举,更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我们不能无视教师的引导,而去追求那种冠以自主学习美名的喧嚣热闹、空洞无物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总之,只有让自主与引导齐飞,学生和教师共舞,才会演绎出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四、反思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馈。它既可以帮助老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管理功能,更多地表现为终结性评价,无论是评价的对象、目的、方式、内容都过于单一。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应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实现“他评”与“自评”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改变学生只是对象的单向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教学相长的良好发展,最终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教学反思有利于对经验的归纳、总结。教师随手记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火花,记录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言、教学感悟、教学经验,以补充今后教学之养分。我们要经常反思,形成“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这样的一个教学链条,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教学反思具体包括哪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1]   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集体反思的意义   1、认识和改变自己   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反思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和下意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理解、学习、行动、习惯的过程。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2、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有时候大家不能理解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这种不一样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反思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集体反思的局限分析   1、对学习的理念方法认知不够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2、难以超脱自我意识   摆脱不了自我意识的束缚,想法和行动经常还是笼罩在“自我意识”的阴影下。本来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还是跳不出“我”这个怪圈,自我潜意识的影响太深了。难以进行自我主观判断,无法理认清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包括客观事实的人和客观事实的事,大部分人在集体反思学习时仍然夹杂个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集体反思学习严重障碍。   3、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够   现代社会充满了信任危机,不信任的社会文化使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伪装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轻易表露真实的自我。人们思想趋于保守和固步自封,每个人心理上习惯于设防,如何克服组织防卫心理,也是组织性行为学的研究重点,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足会限制每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从而影响集体反思。   4、学习成果难以跟踪和检验   集体反思学习成果在工作层面的绩效是可以衡量的,而个人修养层面却是很难度量的,而且时间是长期的,并非短期就能看得到效果,也就是存在很长的“时滞”。学习的心得成果只有经过长期调整修正,才能变成习惯,才能根深蒂固反思性教学资料|反思性教学定义在思想里,也才能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是难以跟踪和检验的,而对于人的本性,则比较倾向于能看到短期好处,不太重视长期影响,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编辑本段反思历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观察与分析阶段

  该阶段教师将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重新概括阶段

  此阶段将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2]编辑本段反思成分

  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2]编辑本段反思方法

  有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2]编辑本段反思内容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含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还要对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如:第一、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那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具体为:   第一、教学内容方面: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2.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第二、教学过程方面: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第三、教学策略方面: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3]编辑本段书写示例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写再教设计

  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如何做一个有效的教学反思者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研水平的高低,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一堂好课,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上来。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之际,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如何来评价一堂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崔教授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总有一个边界,他把这个边界归结为“十二个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要求每个老师围绕这个边界自己去创造。“教得有效”指要精教精学,别浪费学生的时间,“学得愉快”指学习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考得满意”是指学生学习的成绩要好,各方面的能力要有发展。只要这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才是一堂实实在在的好课。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互动。雅斯贝尔斯曾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因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元理解的自觉对话,是解决现有课堂教学互动“失真”问题,还课堂教学以互动的本真面目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利于学生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由于对形式的认识差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错误倾向。首先是形式运用的绝对化、简单化,忽略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出现了为形式而形式的现象。这样的片面强调,无疑又会反过来促使教师过度追求形式本身,导致形式主义的流行。作为一个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灌”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活力。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什么才是反思性教学?

我们通常认为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反思性教学会使有害于学生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会因损坏学生的利益而成为一种坏的教学。因而,如果把反思性教学局限于技术的维度,从来没有对指导自己工作的目标和价值、对教学的背景提出过怀疑,或者从未检验过自己的教学假设,那么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因此,云南师范大学的吴敏利老师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后后指出: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自我评价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过程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并让自己的内隐理论得到外化和修正,以及不断发展,同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10787.html发布于 2021-02-2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